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简介(六)_应用行业_雷火竞猜官网app下载_雷火竞猜官网首页
雷火竞猜官网app下载_雷火竞猜官网首页服务热线 全国服务热线:

021-60532289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应用 > 应用行业

应用行业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简介(六)

时间: 2024-03-01 04:59:02 |   作者; 雷火竞猜官网首页

  王耀南,男,1957年出生云南,汉族,党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技术与智能控制专家,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湘江时代机器人研究院院长。

  王耀南1974年参加工作、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977年进入华东地质学院电子计算机专业学习、毕业留校工作;1992年、1995年分别获湖南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年从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博士后出站;1998年获德国洪堡学者基金在不来梅大学从事科研工作;1995年在湖南大学自动化系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至2020年4月任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2016年至2020年3月任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王耀南长期从事智能机器感知与控制技术探讨研究,主攻智能机器人控制、机器视觉感知与图像处理、智能制造装备测控技术、智能电动车控制技术、机械电力工业自动化控制管理系统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围绕中国高端制造的重大需求,开创机器人自主加工动态规划与决策控制技术体系,提出系列高速高精视觉感知与自适应鲁棒操控方法,解决了多机器人高效协同制造的技术难题,发明机器人灵巧精准作业控制技术。率先研制出工业移动作业机器人、精密检测分拣机器人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机器人自动化加工柔性生产线,并成功应用于航空、舰船、汽车、电子、医药等620余家中国国内外企业,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创建了机器人国家工程实验室,推动了中国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开创机器人自主加工规划与决策技术体系,提出高速高精视觉感知与自适应鲁棒控制等方法,突破多机器人协同制造技术难题,发明机器人灵巧精准作业技术。率先研制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机器人自动化柔性生产线控制管理系统等,并成功应用于航空、舰船、汽车、电子、医药等中国国内外企业和国家重大工程。

  魏毅寅,1962年9月18日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导弹制导控制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曾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1984年,魏毅寅在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1989年,获得航天部三院三部飞行器导航与控制管理系统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2014年至2023年6月,担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魏毅寅长期从事飞航导弹设计、制导控制管理系统技术探讨研究与应用。他先后担任国家某科技工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多个国家重点型号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研究并发展了制导与控制回路合成设计方法和飞行参数与发动机一体化操控方法,突破了多项制导控制关键技术。

  吴汉明,1952年6月出生,微电子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研发技术副总裁,灿芯创智微电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湖北大学微电子学院名誉院长,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7年吴汉明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先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1993年归国后回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94年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1995年到美国阿拉巴马一家公司工作;1999年加盟英特尔并但担任主任工程师;2001年进入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担任首席技术官;2013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北京学者”;2014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方面技术人才;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汉明组织推动中国国内设计公司产品在中芯国际制造,主持和参与了中国130-22纳米工艺研发技术。他研发高密度等离子体刻蚀,研究理论和实验根据结果得出其等离子体密度达到深亚微米刻蚀的要求,研究结果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发表在国际专业期刊杂志上并得到普遍引用。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套能够直接进行等离子体工艺模拟的商业软件并得到普遍使用。2001年进入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后,组建了先进刻蚀技术工艺部,领导了0.13微米刻蚀工艺,在中国实现了用于大生产的双镶嵌法制备工艺,为中国首次实现铜互连提供了工艺基础。

  邬江兴,男,汉族,1953年9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原籍安徽省金寨县,中国大容量程控数字交换机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中国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DSC)主任,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副主席,少将军衔,北京大学客座讲席教授。

  邬江兴于1969年加入中国人民;1969年至1975年在中国人民工作;1970年参加中国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研制,并担任内存储器调试组长;1980年9月至1982年8月在中国人民工程技术学院(现中国人民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助教进修班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学习;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担任中国人民工程技术学院技术研究室副主任;1986年8月至1992年11月先后担任中国人民信息工程学院综合技术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93年担任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DSC)主任;1995年3月至1999年6月担任中国巨龙通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1999年6月担任中国人民信息工程学院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2001年被授予专业方面技术少将军衔;2003年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担任中国人民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担任中国人民信息工程大学校长;2021年10月任嵩山实验室主任;2022年9月24日受聘为“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首席科学家”。

  邬江兴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等。1970年参加中国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研制并担任内存储器调试组长,1974年至1978年作为总师组成员参加J103型百万次计算机研制,1980年至1984年作为总设计师主持了大型分布式计算机系统GP300(每秒钟5亿次运算速度)的研制,从1985年起开始从事程控交换机和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实践,1991年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容量可达6万等效线的程控数字交换机——HJD04机,并实现产业化,其颠覆性技术带动了民族通信高技术产业进入全球第一方阵,2002年主持研制成功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并实现了中国互联网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零”的突破,2006年主持研制成功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并在中国长三角地区构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先进的技术示范网—3Tnet,2008年提出“改变行业游戏规则”的拟态计算与拟态防御理论,2011年主持研制成功中国下一代有线电视网(NGB)上海示范网,2013年带领团队研制成功世界首台拟态计算机,2016年完成拟态防御原理国家级工程验证。

  他以不到千万块钱,不足两百人,仅四年就完成国外几亿美元、几千人做的事——04机,用DP300架构,以3倍左右的优势,打破德国在交换机标志性指标——忙时呼叫解决能力(BHCA)方面创造的世界纪录,并保持4年,结束了中国电信史上的“七国八制”时代,2009年,04机被评为“新中国60年28项第一的工业技术成就”。

  吴建平,男,汉族,党员,1953年10月4日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原籍山东省菏泽市,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网络科学与互联网空间研究院院长、信息化技术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工程科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

  1977年1月,吴建平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1977年1月至1993年12月,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讲师;1997年7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994年6月至2012年3月,任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2月起,先后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副主任,下一代互联网核心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互联网空间研究院院长、信息化技术中心主任。

  吴建平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探讨研究、工程建设和人才教育培训是中国互联网工程科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先后主持研制成功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CNGI-CERNET2,突破IPv6核心路由器关键技术,攻克和引领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真实源地址验证SAVA和4over6过渡两项技术创新。

  吴剑旗,男,汉族,1966年7月23日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雷达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三十八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

  1987年,吴剑旗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0年,硕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1990年至1991年,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雷达电讯总体部负责人、助理工程师;1992年至1995年,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总体部课题组负责人、工程师;1999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总体部副主任、研究员;2001年至2004年,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2007年至2015年,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15年,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首席科学家;2018年,博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2021年,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同年11月18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吴剑旗长期专注米波反隐身雷达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研制工作。提出米波反多径干涉理论模型和方法等,攻克米波雷达盲区大、不能测高、分辨力低和测距精度差等世界性难题,主持研制成功中国首型米波三坐标(3D)雷达、米波搜索制导雷达等反隐身装备,增强了中国土防空反隐身能力,形成大范围对隐身飞机的警戒和引导打击能力。

  吴曼青,1965年8月出生,男,汉族,安徽桐城人,中国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雷达技术和网络信息体系专家,我国数字阵列雷达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奠基人和引领者。自主创新了数字阵列技术,推动雷达体制的持续创新,成功研制国际领先水平的空警500预警机雷达,推动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与应用实现重大突破,积极地推进网络信息体系及其有关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实战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 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 项。中国第十七次、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吴曼青和他的团队一直坚定道路自信、坚持技术自主、坚决实干自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大国重器”的责任和担当,关键时刻和危机关头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经得住考验。面对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带领团队推进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和体系工程方法创新,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体系化解决方案。

  吴伟仁,男,汉族,1953年10月出生,四川省平昌县人,党员,工学博士,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员,航天测控通信与深空探测工程总体技术专家,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常委。

  1978年11月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在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分别获工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航天工业部北京遥测技术探讨研究所从事运载火箭、卫星测控通信科研工作,任工程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所长;任航天工业总公司建华仪器厂厂长;任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科技司副司长、司长,兼国家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科技规划办公室主任等;2008年起,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长期从事航天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总体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曾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人员,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钱学森杰出贡献奖,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世界航天最高奖等。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鉴于他在航天领域的杰出贡献,2020年6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将国际编号281880号小行星命名为“吴伟仁星”。